新闻中心
NEWS
重要新闻
  •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金秋十月、风吹稻浪,一群人、一程路、一堂课,“种子”正在这里发芽……在风景如画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内,一场生动鲜活、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精彩上演! 10月11日下午,学校党委书记蔡联群结合党史国情、校史校情,为学生代表、党员代表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科技园综合楼“习语”墙、全省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育苗中心、无人机飞防工作室到农芯谷……一路...
  • 骤雨初歇,万物一新会昌湖畔、景山脚下恰逢金秋筑梦时青春奋楫逐梦行9月21日晚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4271名新生满怀青春热忱一同奔赴新起点、新征程这一夜星光熠熠,序章再启 典礼开启线上同步直播。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代表、教师代表、校友代表、2024级新生班主任、辅导员、2024级全体新生、国际交流生代表等在南校区操场参加现场典礼。国旗护卫队以蓬勃的朝气、饱满的斗志、昂扬的姿态护送国旗入场...
  • 青山行不尽,山水又一程,6月23日上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在体育馆举行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用最燃的热情、最足的诚意、最真的情怀为圆满完成学业的4516名毕业生饯行,共同见证莘莘学子从温科出发,奔赴山河万里,追光远征。学校党委书记蔡联群、校长陈联盟等校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教职工代表,毕业生代表、校友代表参加典礼。典礼由党委副书记陈旭辉主持。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全体人员起立、注目、高歌...
联系我们
  • 温州市六虹桥路1000号

  • wzkjxy@wzvcst.edu.cn

  • 0577-88414670

【学习强国】瓯越思享+丨多维打造“千年商港、幸福温州”

初审:学习强国 复审:陈国胜 终审:陈梦翔 发布时间:2022-06-20 浏览次数:

“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城市新定位,是符合温州实际的城市图景。“千年商港”的背后,是温州5000年农耕文明史、2200年建城史、1000年开埠通商史塑造的深厚文脉。“幸福温州”的背后承载着960多万温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千年商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商”闻名的温州,为何聚焦“港”?和很多沿海城市一样,温州的“商”离不开“港”。温州“千年商港”,因港而兴,因商繁荣,以港促商,以商兴港,前景广阔。

“千年商港”的过去源远流长。

《山海经》里提到的“瓯居海中”是关于温州地理最早的描述。曹湾山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这片山海相依的土地上,就已有先民生活的印记。战国时期,温州出现原始港口的雏形,是当时见诸于史籍的中国沿海九个港口之一。唐朝时,温州不仅通达国内港口城市,航线还与日本、新罗相连。五代十国时期,温州隶属吴越,航运发达。南宋时期,温州正式成为官方外贸口岸。元代在温州继续设立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市舶司,为全国七家之一,被称为“番人荟萃”。清代增辟温州为通商口岸,建立温州海关,英国在江心屿建立临时领事馆,此后外轮频频进入温州港,温州进出口总额剧增。

“千年商港”的现在优势独特。

1984年,中央批准温州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港”的背后其实是枢纽,是一种生产力要素,是大流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无形港的概念。从这层意义上说,温州堪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营经济第一港。温州作为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顺应全球开放融通的历史趋势,创造了“温州模式”风向标式的辉煌。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的身后是物流、资金流、人流等。温州的看家本领就是,最活跃的民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经济的活力。如今的商港的内涵已经非常丰富,物流港、商贸港、金融港、总部港、数字港“五港”联动,通达五洲,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地理上的物质的港口,它推动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组合,是一种新理念,一种新体制机制,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一种新的全球综合体。

“千年商港”的未来活力无限。

温州有260万左右温商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60多万温商则在世界各地经商。300多万在外温州人,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把“温州人”塑造成一个绝无仅有的区域品牌。温州人“能吃苦、爱抱团、敢为天下先”这种历史形成的传统的优势,要把它进一步放大。温州人走遍天下,遍布大江南北,这个有形的港很重要,无形的港更重要。温州“未来港”是枢纽,不只是海港,并将成为通达五洲、连接世界、活力无限的创业创新创富“三创”城市。

“幸福温州”的内涵和评价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温州从千年繁华走来,向幸福未来进发。要擦亮“幸福生活”的鲜明底色,打造成为共建共享、温馨温暖、周全周到的幸福城市。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幸福温州”,就是能让居住在温州的人们体验到幸福感的城市。广义的“幸福温州”内涵包括了安全、民生、经济、生态和人文等多个方面,通常用“城市幸福感”来衡量。城市幸福感是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幸福温州”应该是生产幸福、生活幸福、生态幸福的城市。

国内幸福评价体系有许多种,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幸福温州”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感受。其评价体系包括文化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等,可选取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就业水平、个人收入、生态环境、城市经济、居住条件、公共安全等10个维度构建城市幸福指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多维擦亮幸福底色

打造“千年商港、幸福温州”,要把人民幸福作为最高追求,把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把宜居宜业作为内在要求。温州需要文化再造、观念再造,打开思维,找到如新“港”一样的辽阔世界。

打造“三品”“幸福港”

温州要打造“幸福港”,其核心是“三个品质”并提: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生活品质。

从城市品质来说,要优化提升城市品质形象,着力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通道、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和触手可及的信息通道,有效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从生活品质来说,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是高品质生活城市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启动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对标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升级需求,在重点解决好“有没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好不好”和“优不优”。从产业品质来说,进入新时代,温州应该真正从“质量立市”迭代到“品牌立市”了。要打造良好的品牌生态,出台更优政策来支持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城市形象品牌、政府服务品牌建设,加快引进和培养品牌管理与运营人才,大力加强温州城市品牌建设。

规划未来“幸福圈”

温州应该放在中国东南沿海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的角度去看待自我。温州虽然是长三角的边缘地带,但是它是长三角和粤港澳彼此之间的一个连接者,现在正处于第一轮一体化。需要注意的是,港本身就是一体化的,本质是连接者,在于流动。当前正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第一轮一体化以后,必然将有第二轮一体化。从这意义上说,作为中国两个经济发动机中间的连接者,若干年后就会发现温州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了,不仅是长三角的温州,更是连接长三角和粤港澳的温州。要传承“千年商港”文化基因,坚持扩大双向开放,积极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同时,努力打好“侨牌”,大力推进温商回归、总部回归、情感回归。实施“温商走天下、温货行天下、温州名天下”工程,多点发力提升温州产品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发展“幸福产业”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把“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个产业称为“幸福产业”。实际上,只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好产业,都可归入“幸福产业”范畴。幸福产业不仅是传统产业模式的简单延续,应包括以健康、绿色、智慧等为特征的如预制菜等新兴产业。要因地制宜,培育“幸福产业”集群,做好“幸福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引入一批“幸福产业”重点项目,打造“幸福产业”系列品牌。营造“幸福单元”

如今,温州正在开展以未来乡村、未来社区、未来工厂为重点的共同富裕未来单元建设行动,使它们成为许许多多“幸福单元”。打造好儿童友好城市和青年友好城市,全域推行普惠型养老托育一体化建设模式,加快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让“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幸福可感。未来乡村建设,要加大投入,持续打造美丽和谐幸福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要深入推进“共享社·幸福里”建设;未来工厂建设,要更加关注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幸福感。

推进精神共同富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要以千年瓯越文化之“魂”全面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进一步凝聚内外温州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发展认同,创新发展“温州模式”,推进精神共同富裕,为打造“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同时,要精心打造由“曹湾山文化”、“东亚文化之都”“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等文化金名片组合的文化品牌体系,争取申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等国际名片,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友城群。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资助计划,激励青年学者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共同遗产和精神。

新闻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838079059135187379&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c2ca1fd1fc0a885820017&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4838079059135187379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08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同时挂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牌子,系专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其前身是1950年创办的浙江省立温州农业技术学校和1958年创办的温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
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地址:温州市六虹桥路1000号    电话:0577-88414670  招生办电话:0577-88412441

Copyright  ©  2016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424号  网站备案:浙ICP备09056233-1号

 

当前访问量:129584

扫一扫,关注我们